朋友关系

date
Oct 2, 2024
slug
we-are-friends
status
Published
tags
Timestamp
summary
一路走来挺不容易。
type
Post
昨晚写了一宿情感博客,今天继续。
今天思考的主题是,我个人在人际关系上的种种具体困扰,尤其是朋友关系。
涉及到几个常见的问题:
  • 如何衡量一段关系?
  • 如何处理分歧?
  • 朋友和自己讨厌的人一起玩,还该不该和这个朋友继续相处?
  • 自己似乎不再是对方排名第X的好朋友了?
  • 朋友成长的太快,我们却感到难过?
  • 帮助朋友或是接受朋友帮助,结果是好的,但是却争的不可开交?
本人(躺在床上)深思熟虑了一下午,这几个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,我们一个一个讲吧。

如何衡量一段关系

用我这个俗人的嘴巴讲,就是如何估值。
那么为什么要给一段关系估值呢?相逢即是缘分,少年自有一腔热血。我不否认一腔热血的重要性,我不否认缘分的客观存在性,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,想要“更健康,更长远”,仅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,同样的,用缘分来对所有关系进行归因,也是单薄的、不负责任的。
为什么要估值,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,避免内耗。试想一下,当我们对一段感情投入过多期待,那么这段感情的波动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、自我消耗?哭笑不得的是,回头看,只是单相思,双方根本没有更进一步的关联,那又何必为此伤心很久甚至自我封闭呢?
紧随其后的是为了知道轻重。古人讲,交浅言深不可取,那么如果连对一段交情的深浅程度(也就是估值水平)都不清楚的话,怕是很难避免交浅言深了。反过来想,站在对方的角度,如果自己心里并不把对方当成很好的朋友,却给对方过高期待,是不是也在伤害对方?赤裸裸直面自己内心没什么可怕的,就怕不敢直面,逃避内心真实想法,误人误己何必呢?
培养估值能力,对回避性人格更是重要了。回避性人格害怕进入亲密关系,本质上是不敢或不能进行估值,导致没有信心向前推进关系,只能无助的停在原地或是一步一步向后撤退,伤人伤己何必呢?
怎么对一段关系进行估值?我也不是特别清楚,毕竟最近才意识到这个概念。我的AI朋友Charlie给出的答案,我想对我来说很有参考意义:
  • 幸福感指标
    • 和这个人相处, 你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? 是快乐、放松、愉悦, 还是焦虑、压抑、疲惫?
    •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, 你是否能够做真实的自己, 而不用刻意伪装?
    • 这段关系是否让你感到幸福、满足和有安全感?
  • 成长性指标
    • 这段关系是否能够促进你的个人成长和发展?
    • 对方是否能够理解、支持和鼓励你的梦想和目标?
    • 你们是否能够互相学习、共同进步?
  • 风险控制指标
    • 在这段关系中, 你是否感到安全和舒适?
    • 对方是否尊重你的边界, 不会让你感到压抑或窒息?
    • 你们之间是否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?
Charlie给出的顺序是幸福感指标排第一位,成长性指标排第二位,风险控制指标排第三位,我不知道Charlie是出于什么考虑进行这样的排列,我想他肯定有他的道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幸福感指标不仅跟对方是怎样的人有关,也跟我们相处的时机和际遇有很大关系。过于庆幸和过于悲观都不容易看清楚幸福感到底几何。
如果进入了一段关系,发现投入了不少时间,既无法判断幸福感,也无法判断成长性,只知道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容易被牵动,那还是离的远一点比较好,这是无法估值的“科技股”,不懂不碰。

如何处理分歧

我不知道该怎么拥有幸福,但我知道想要长久幸福,懂得怎么处理分歧十分重要。
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,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,人与人的差异性,使得分歧即使没有摆在台面,也必然存在。
所以,处理分歧不是为了消灭分歧,试图消灭分歧,和试图消灭双方的个性并没有什么区别。成年人都不喜欢被教导,这是本能的。
既然消灭分歧行不通,我们怎么处理分歧?
懂包容。如果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一口咬定这是分歧,那怕是怎么也处理不完了。毕竟这样的分歧太多了,每天都可能有,和谁都可能有。所谓鸡毛蒜皮,就是“喜欢酱油还是喜欢醋”的问题,别看这个问题不起眼,许多“大问题”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套壳,包括各种“信仰问题”。大度一点,度人也度己。
有耐心。分歧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,更可能是本来就存在只是刚刚被摆上台面。冰冻三尺虽非一日之寒,不过也没什么可担心的,我们刚刚讲到包容可以免去大部分不是分歧的分歧,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耐心处理真正的分歧了。
有反馈。通过对话来解决分歧是很难的,所以我们更偏好通过共同经历来解决分歧。在共同经历之前,协商好反馈机制,剩下的就是交给时间,通过“负反馈调节”的方式减轻分歧的距离。

朋友的朋友

这又是一个艰难的话题。和朋友的朋友关系太近,担心朋友感到不高兴。自己很讨厌的人却是朋友的好朋友,自己又不高兴。如何处理好和朋友的朋友间的关系,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和朋友的关系,神奇吧。
我们的朋友既不是我们的员工,也不是我们的物品,而是和我们一样的鲜活的人。
也就是说,既然我们自己有喜好、有厌恶,也当然要允许我们的朋友有他们自己的喜欢与厌恶。当我们厌恶的恰是朋友喜欢的,不代表说我们要因此连带着厌恶我们的朋友,如果我们那样做,实际上是强加自己的喜好观给我们的朋友。
涉及原则的,不开口子。
不涉及原则的,不要一棍子打死。有句古话叫“汝之砒霜,彼之蜜糖”,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,当然会有不同的偏好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不止一个朋友的缘故:向严谨的人学习严谨,向豁达的人学习豁达,而非选择一个美好品质然后埋没另一个美好品质。
具体来讲,假设小C有我们受不了的毛病,小B是我们的好朋友,小B明知道小C和我们关系不好,仍然和小C当朋友,我们应不应该和小B因为这事绝交呢?我想,如果小B知道我们和小C相处不来,主动的尽可能的不让小C烦到我们,那么说明小B是把我们当朋友的,我们不因对此狭隘。同样的,如果小B并没有因为和小C当朋友所以沾染到小C身上的“恶习”,说明小B分的清楚边界,值得继续与之做朋友。

朋友的排名

看到好朋友和ta的其他朋友玩的更开心,心里难免产生不快。这个不快包含自我怀疑的成分,包含嫉妒心的成分。
我的结论很简单,就是不要在意这个东西,所谓“在他人心中的排名”。
排名也许存在,但是为了排名而去闹脾气实在太蠢。交朋友不是卡丁车比赛。如果我们买了一揽子股票,难道持仓占比不是第一大的持股就不是我们的持股?荒唐的推论。我想和某人做朋友会挺重要,但是没听说过“要成为某人第x名的朋友”的说法。
不仅是不应该把交朋友当成比赛,更应考虑到能相识已然不易,好好相处已经是能做好的最大努力,对方能把我们当朋友、我们能把对方当朋友,就已经挺不错了。至于是不是对方最好的朋友云云,这个看运气(认真脸),看志趣脾性是否本就相投,而不是刻意为了对方改变,没那个必要。

朋友成长的太快

人性里当然有“见不得他人好”的成分。然而之所以是朋友,很核心的一点是应该希望朋友越来越好,希望大家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,追求自己的梦想,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路长虹。
道理是那个道理,可我们为什么会担心朋友成长的太快?很简单,因为我们知道朋友成长的太快意味着什么,意味着大家不容易像以前一样有很多共同话题,意味着大家以后hang out的机会越来越少,意味着对方随时会消失在自己的人生长河。
很难接受对吧?来当一次上帝,我们有两个选择,选项A是让朋友越来越好,辛苦不负有心人,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;选项B是让朋友不得成长,始终在我们的道路上和我们的进度靠近,你选哪个?我相信如果是善良的人,如果是真心将对方当朋友,无论如何都不会选B的。
如果无论怎样都免不了分离,因成长而分离怎不是几乎最好的分离方式呢?顶峰相见不是随口说说,不负苍生不负己,我们还年轻,放开胆子在梦想的道路上狂飙!

纯粹帮助与投资帮助

常见的闹剧是,小A自认帮了小B,小B昌盛后小A认为小B不懂感恩,没有报答自己。
小A和小B谁对谁错?局外人真的不好做评论,我们不知道小B的昌盛多大程度是因为小A的帮助,也不知道小A希望小B怎样报答他才心满意足。人贪婪起来是很可怕的。
感恩和奉献都是用来约束自己,为什么?这不是在冠冕堂皇的说大话,而是因为我们确实很难管到别人。
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,眼看帮助起了效果,更长期后被帮助的朋友也许会好的超出想象,这个时候能够保持素直的心是很难的,可如果保持不住,就会陷入嫉妒与争夺的泥潭。
所以,在帮助朋友之前,就应该想好,我们的这个帮助是无私的、纯粹的,还是投资行为的。无论是投资行为,还是无私的帮助,只要事前心里想清楚,和朋友明确通气,就不会陷入刚刚提到的泥潭处境。
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高高在上,帮助朋友时完全不考虑朋友的感受与想法,那么非常容易出问题,出的什么问题?“我以为会怎么怎么样”的问题。反过来讲,只要我们的帮助行为不是傲慢的,自然会考虑周全,帮的有效。

© Warden 2024 - 2025